转眼,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即将走完。长大以后的日子,好像的确是一年比一年过得快呢!
回顾这一年我写的文章,除了游记还是游记。一共24篇,目的地包括老挝琅勃拉邦、埃及、日本北陆、冰岛、克罗地亚、俄罗斯以及意大利威尼斯,还差不到2,500个字,2019年就码满十万字了,对于一个纯粹把写字当作业余爱好的人来说,这不能算不勤奋了吧?但再查看一下to do list,重新踏足的伊斯坦布尔、初次到访的博洛尼亚和已经去过两回的塔斯马尼亚,依旧偷懒没写。只能自我安慰:星辰与大海始终在前方,不着急,慢慢来。
2019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我想推荐一些今年看过的好电影。是的,除了旅行,我还有很多别的爱好,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得益于上海越来越多的各类影展以及电影博物馆、电影资料馆的艺术院线放映,让我今年85%的电影都是在电影院大屏幕前看的,非常满足和感恩。
经常感叹电影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它虽然是导演通过这种综合艺术展现形式进行的自我意愿表达,但由于观众自身经历和价值观的不同,能够接收到的东西就会非常主观、因人而异。如同音乐一样,每个人对于音乐都有独特的感受,同时还留有时间记忆。
我写不来影评,我只能感受电影里各种各样的情绪。或抑或扬,或冷或暖,在2-3个小时的时间里,去体验别人的人生、或者一段平行世界里的生活,非常有意思。当电影结束,字幕在大屏幕里向上滚动时,电影里的情绪还会停留,有时候甚至能让你在座椅上动弹不得。于是,我整理了21个关键词,来推荐和梳理今年看过的42部电影(算了一下,差不多占我2019全部观影量的1/6)。这些推荐,完全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与任何的榜单或者评分都无关。
P.S. 下面提到的影片,基本上都是2016-2019年全球范围内上映的电影,不包括4K修复的经典老片。所有的电影海报和剧照均来自网络。
- 冷 -
《北极》,2018年戛纳电影节上映。这是靠男主角一个人撑起来的电影,女主角从出现就受伤躺着不用说话(貌似我都可以演)。飞机失事的飞行员坠落在茫茫北极,要学会生存以及想办法求救。90分钟的电影看得我在电影院瑟瑟发抖,而Mads Mikkelsen实在太会演了,光看这片完全认不出他就是《007皇家赌场》里那个大坏蛋。
《第十二个人》,我在2019挪威电影周上看的,其实2017年底就在挪威上映了。这是根据二战期间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从第一分钟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北欧寒冷的天气与主人公身体上的疼痛在观影期间始终贯穿,而一个个挪威普通人的角色与德国盖世太保军官之间又有着强弱的鲜明对比,最终麋鹿把受伤的挪威军人拉进瑞典境内那一刻,整个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这电影不单单冷,而且还无比地疼。
- 疼 -
2018年戛纳电影节首映的电影
>《女孩》,所有看过此片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疼痛感”,那种滋啦滋啦的疼。一方面,十五岁的“高龄”才开始练习芭蕾舞,因为起步比周围的人都晚,于是练到脚尖破皮流血也不停歇,而且每次练习都要用胶布固定下体,撕掉的时候……看着都疼死;另一方面,他希望能成为女孩,需要做变性手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全世界最好的爸爸,竭尽全力支持自己小孩,一边鼓励他接受荷尔蒙治疗,一边支持“她”的舞蹈梦想。
即便在文明高度发达、又相对包容多样性的欧洲高地地区,变性群体承受的压力依旧非常巨大,所以这样的题材拍摄出来,非常有意义。演主角的男孩子,从来没演过电影,非常惊艳!
- 残酷 -
动画片
>《养家之人》,讲述了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一个小女孩和她一家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用动画片来讲述,其实是非常残酷的。记得当时整个观影过程都非常揪心,电影的OST也让人印象深刻。
《何以为家》,其实这部电影2018年上海电影节就已经上映过了(当时的译名还是《迦百农》),我是今年三月份在香港的院线看的,与上面那部《养家之人》简直可以男女配对。同样生而为人,这个叫Zain的黎巴嫩小男孩实在太苦了,而且都是命运直接带来的根本无力抗拒的苦难,装惨都装不出来。女性导演的视角,在最后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非法劳工妈妈与自己的小孩重逢时特别凸显。
- 绝望 -
今年欧盟电影展的英国电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也是2019年戛纳电影节的新片。与阳光下充满父女温情的海报相比,电影实际上残酷太多太多了。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英国纽卡斯尔的普通家庭的生活,金融危机以后,就一直在底层苦苦挣扎,生活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难了……
上海电影节看的法语电影《悲惨世界》,2019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作品。这就属于看完我被钉在座椅上,感到震惊无法起身的电影。在这部导演的处女作里,法国社会现状中的移民问题、种族和阶层矛盾、政府的无能,都让人感觉无解。最后高潮处的调度和跟拍非常棒,结尾也收得漂亮。看完此片,不免又让我想起两年前看的那部《女神们》,法国的新锐导演都好出色啊!
依旧是那句话:电影是用来表达导演观点的,不应该是用来谄媚的。
首映于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世界的胜利》,还是法国片。与上面的英国电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相呼应,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马赛的法国劳动阶层家庭的故事。看完之后,就想问:这到底是谁的胜利?深深的无力感浸透全身。法国人真的常用电影来犀利直面现实啊!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寄生虫》,7月中在香港的院线下档前去电影院看的。2个多小时坐在电影院里,一分钟尿点都没有。看似喜剧,实际上是绝望到底的悲剧,导演对于电影的节奏处理得真心好。韩国影片在艺术与商业上的结合,已经走得很前面了。
- 恐惧 -
依旧是法国片,主题是关于家暴的《监护风云》。这部我最后是在电影院的座位上蜷缩着看完的,结尾高潮处吓得我恨不得闭眼睛不敢看,站在女主角的位置上思考,这种需要保护孩子的坚强完全是母性驱使,但实际上自己异常脆弱。
根据2008年发生在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拍摄的电影《孟买酒店》。所谓“毫无人性”与“惨绝人寰”,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印度政府的低效与穆斯林恐怖分子的决绝形成了鲜明对比。好在,最残酷的时刻,总能找到一些人性的美好。
- 惨烈 -
上海电影节看的俄罗斯电影《绝密突袭》。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差不多20年前的科索沃战争是主要背景,而影片讲述的故事,通俗一点来说差不多是俄罗斯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叙事以及镜头都非常直接,还趁机黑了一把NATO。如果想要对这部电影有更好的理解,我觉得需要了解一下波黑战争以及科索沃独立的这段历史。由于画面的表现过于惨烈,导致整部电影看得我心惊肉跳,最后半小时很多镜头都不敢看。另外,女主角挺美的。
- 细思 -
《凭空而来》,Diane Kruger凭借此片获得了201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她在电影中的表现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当今世界局势中,宗教和民族冲突越来越凸显,欧洲的难民问题又始终是欧亚大陆上的一块疮疤,所以今年很多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部电影。德国的新纳粹对于土耳其二代移民的残忍,导致一个母亲和妻子拿出所有的勇气,与对方同归于尽。电影的导演本身就是土耳其移民的后代,用这样的电影来反应现实问题,让所有的人都有所思考,我觉得导演的目的达到了。
今年上海电影节我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以恩宠之名》。关于天主教教会中神父对于年幼男孩的性侵,终于有电影拍出来了。在欧洲拍这样的电影,基本等于揭开天主教会的创可贴,下面是永远愈合不了的伤口。电影是从成人视角讲述的,那些年幼被性侵过的男孩子,长大后终于愿意联合在一起向教会发出檄文。看完这个电影,脑海中还会出现一个问题:信仰到底是什么?
201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作品《年轻的阿迈德》。依旧是宗教问题,尤其对于法国社会来说,年轻一代中伊斯兰教信徒的比例越来越高,将来该怎么走?而有些对于年轻人的洗脑,实在让人无语,尤其是“异教徒就得死”这样的观点,我是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理解的。电影的结局,导演处理得非常冷静且恰到好处,但实际上作为观影者的我,担心到了最后一分钟。
- 女性悲剧 -

代表巴西参加2020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电影《看不见的女人》。影片讲述了一个延续了差不多70年的故事,主要情节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里约热内卢。在彻底男权的社会里,一对年轻的姐妹因为各种阴差阳错,这辈子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再也没有见过,但彼此深刻想念。能再见时,姐姐已经故去,只有那些曾经写给妹妹的信,突然像从时光的缝隙里钻了出来,很让人动容,好多观众都哭了。
代表俄罗斯参加2020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高个儿》。又是一部关于女性悲剧的电影,28岁的导演把这个二战带来的创伤故事完成得非常精彩,冷静的镜头和极高饱和度的红绿色,那种隐忍的悲伤是在电影中一点点散发出来的。
- 中年困境 -
2016年柏林电影节首映的法国片《将来的事》。于佩尔阿姨演这种法国中年知识分子,真的信手拈来。中产阶级很容易长时间习惯于自己相对安逸的生活,当突然一切都发生变化时,即便自己身为哲学老师,也要重新对生活进行审视和思考。非常喜欢影片结尾处“As Time Goes By“的音乐切入,很点题。
- 命运 -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的德国影片《无主之作》,这是部超过三个小时的长片,导演的处女作就是那部非常棒的《窃听风暴》。看完电影去查了些资料才发现原来是根据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的真实故事拍的,虽然他本人对于电影非常不满,甚至表示这部电影歪曲和侮辱了他自己的经历。影片前半部分都是关于二战期间纳粹的罪行,后半部分则关于从东德来到西德的主人公如何进行艺术创作,以及命运、艺术是如何被交织在一起。这部电影很复杂,而且西方所谓的政治正确,可能在电影中根本找不到。
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的以色列电影《狐步舞》。貌似很少有机会看到以色列电影,海报上的这些文字,是对我们来说都是像天书一样的希伯来语。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年轻时的父亲用古老的希伯来文圣经去交换了一本色情杂志,在犹太教的环境里,这样的sin应该早晚会遭报应吧?当这本杂志传到儿子那里,于是,便有了“宿命”。导演所有的镜头都没有浪费,前后全都有呼应一直到最后完结,干净利落。
- 黑色幽默 -
《冷血追击》,这纯粹是一部商业片,放在这里是因为观影感受远超出预期,本来以为吓人的电影,结果从头笑到尾。电影一开始便引用了王尔德的话:有的人走到哪里都带来欢乐,有的人走了才有欢乐”,这句话也暗示了整部电影黑色幽默的基调。
接近年底的时候看了好几部很不错的国产片,我自己觉得《平原上的夏洛克》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配乐、剪辑、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全都恰到好处。在这部表面挺搞笑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代中国的现状:从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到中国人本身勤劳勇敢重承诺的特质;从破案都得靠摄像头,到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尽合理,再到企业家包二奶害怕媒体曝光等等。所有这些也都嵌入地很自然,是部非常接地气的电影。
- 纯粹 -
《徒手攀岩》,上海电影节上看的纪录片,也是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得主。在IMAX的大屏幕上看这部电影是很爽的,从头到尾都屏气凝神,不过可能的结果也是手脚冰凉。其实这个纪录片的导演自己本身也是极限运动员,他之前那部《梅鲁峰》我个人感觉比《徒手攀岩》还要好看,《梅鲁峰》用一个字总结的话就是“冷”,三个字便是“超级冷”。
阿莫多瓦是我最喜欢的欧洲导演,年轻的时候,尤其喜欢他电影里饱和度极高的色彩、异常戏剧化的冲突以及对于女性的关注。现在他老了,我也不再那么年轻,自从《Julieta》开始,意识到他趋于温和,但我依旧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这部《痛苦与荣耀》是他的半自传体电影,很自我,很纯粹,很温和;作为观众则可以更近一步了解导演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大半生。当然,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克鲁兹的确也是演得很好。
- 柏林墙 -
《沉默的教室》和《奇迹热气球》。我把这两部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两部都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都在拍同一个主题:苏联控制下气氛压抑的东德,人民想要获得民主自由就要得自己办法翻过柏林墙。不同的是,《沉默的教室》拍摄的年代,实际上的柏林墙还没有建造(但有隐形的柏林墙在那里),从东德去西德可以有合理合法的理由坐火车,于是那个教室里大部分学生都“叛逃”了;而《奇迹热气球》里的主角,实在太硬核,两家人一起自己制造热气球,在第一次失败的情况下,历经各种困难,最终成功乘坐热气球逃到西德境内。这两部都是节奏紧凑的作品,每分钟都紧张得让人大气不敢出。
- 惊艳 -
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在国内的院线被临时撤档的动画片《盗梦特攻队》,幸好网上还找得到资源,不用忍受莫奈的《奥林匹亚》被莫名其妙穿上了内衣。这是我自己看过的觉得最惊艳的动画电影了,全片都用诡异的毕加索立体派的动画风格讲述一个诡异的用名画来疗愈的故事。对于喜欢西方艺术史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几乎每个画面里都找得到名画的影子。
- 睿智 -
《教宗的承继》,Netflix今年的新片,Anthony Hopkins贡献了极其精彩的表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极端保守派的老教皇与改革派的新教皇,彼此的对话与交流,充满了睿智和求同存异。世界各地神父的性侵、穷人的不平等待遇、教会的穷极奢华,都在片中被提到了。电影的开头便是教皇的选举仪式,镜头慢慢进入西斯廷礼拜堂的时候,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电影中有很多让人忍不住大笑的台词,比如:It's a German joke, it doesn't have to be funny。
- 亲情 -
纪录片《四个春天》,国内导演的作品,一个父母定居在三线城市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电影本身的构图和光线都非常不错,人物对话朴实但幽默,四季交替与生老病死中看到了很多细微的日常,全片充满了中国人特有的亲情温暖。姐姐生病过世那一段,整个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哭成了泪人,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眼睛依旧是肿的。
三月在香港电影节全球首映的日本电影《漫长的告别》。日本一直都有一种类型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表达东方人的个体感受和亲情。片子的英文名叫A Long Goodbye,讲的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爸爸从发病到去世七年之间,发生在一家人身上的点点滴滴,观影过程就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反正多准备点餐巾纸不会错。
根据张小娴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花椒之味》,全片几乎都素颜的郑秀文贡献了她近几年大屏幕上最棒的演出。虽然对于故事中,父亲这个角色在两岸三地各有一个老婆且各生了一个女儿这种三观设定不敢苟同,但这两年难得有拍出来如此温暖且反应中国人日常的香港电影。客串的刘德华和郑秀文坐在车里搭戏,有些过分默契了!
《别告诉她》这部电影被很多外媒推崇,在我看来还是由于文化的特殊性造成的。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家庭里并不鲜见,很容易看见自己的影子。我的外婆当年80多岁查出癌症晚期后,虽然妈妈在背地里哭红了眼,但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商量后还是决定不告诉她。美国人认为对于病人的病情不如实告知,那属于犯罪,所以这是典型的文化冲突。我倒是比较惊讶电影的女主角奥卡菲娜这两年在好莱坞的资源好得出奇,无论是《勇敢者的游戏2》、《摘金奇缘》、甚至《瞒天过海》里都看得到她。
- 治愈 -
《夏目友人帐》,新海诚出品,无需赘述,这部真心非常非常治愈。
《猫和爷爷》,也是典型的日本治愈系电影,今年上海电影节看的。一座独居老人与猫的数量差不多的小岛,时间安安静静流过。突然因为一个又美又有气质的姑娘开了一家咖啡店,让岛上的生活顿时变得充满生气了起来。
欧盟电影展的荷兰电影《孤独训练夏日特别篇》。10岁出头的少年,便开始独自思考孤独与死亡的问题,在与父母兄长一起度假的小岛上,偶然结识了一个岛上的小女孩,经历了一系列的事后,最终意识到:当下便是今后的回忆;所以,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部关于收获友情、爱情、亲情和成长的电影,加上荷兰小演员又长又直的腿,看得非常治愈。
- 感动 -
韩国电影《北韩谍影》。关于南北韩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情报渗透,其实很多影片都有涉及,但却很少有电影通过这样背景的故事,来表现在最险恶的环境下产生的超越政治信仰的友谊。电影最后那一幕,远远地看到彼此的领带夹和手表,我真的是泪流满面。
《地久天长》,柏林影帝影后,金鸡奖影帝影后,本片中演员的表演无需多言。在时代面前,所有的人都是渺小的。个人觉得电影的英文名《So Long, My Son》,可能与故事本身更为契合。这也是部哭掉了我两张餐巾纸的电影……
- 开心 -
法语动画片《迪哩哩在巴黎》,今年上海电影节看的。其实年底的时候在国内的院线也上映了,但排片实在少得可怜。我当时看完的感觉就是:太喜欢了!看得超级开心!这简直是一部动画版的《午夜巴黎》,用动画和真实场景结合的方式,把那个二十世纪20-30年代最美的巴黎给表现出来了。那个年代好多的画家、音乐家和科学家,也都在片中出现。虽然导演讲了一个差不多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但显然有些借古讽今的意味。
已故法国女艺术家、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充满俏皮意味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脸庞,村庄》。对于内在自我以及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从不停止,大概是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最最基本条件吧。
作为《唐顿庄园》系列剧集的忠实粉丝,这部电影版看得我非常开心,这样的完美 |